大诰武臣(大诰武臣pdf)
“律法”是古汉语和白话文运动早期对“法律”的称谓。其最早来自犹太教,在《圣经》也有出现。希伯来圣经的最初五卷,即:摩西五经,希伯来语发音为“妥拉”。是《圣经·旧约全书》中所有宗教法令、道德法规、刑法和民法的法律、法令、法规条文。
其实,我们往往能透过一个政权的律法发现这个国家的特点,在研究历史的过程中,每个朝代的法律都各不相同,也从侧面为我们展示了古代人的价值观。
朱元璋建国同年,命丞相李善长等人根据前朝法律修订明朝《律令》,最初修订了二百八十五条律,一百四十五条令,此外,又编写了一部《律令直解》,也就是《律令》的“官方解释”。由于,是新推行的律法,所以,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。
所以,在洪武六年,朱元璋又派刑部刘维谦以《律令》作为蓝本,重新拟定一份《大明律》,在第二年二月《大明律》正式推行,在推行后又经几次大的改动,最终,在洪武三十九年正式确定,此后直至明朝灭亡这部法律再未变动。
《大明律》中的《名例律》十分系统的列举了这部律法的总体纲领,其中,罗列了四十七条关于刑罚以及法令的概述。《名例律》中,划分了针对不同级别、不同犯罪行为所作出的各种处罚,同时,阐述了《大明律》量刑的基本原则。
“五刑”代表着五种刑罚,分别为鞭挞、杖责、徒刑、流放、死刑。除五刑外尚有“六律”,其中,又有六种不同的刑罚,分别为发配充军、迁徙、刺金、凌迟等;现代成语“十恶不赦”的原型就是《大明律》中的“十恶”,分别为造反、大逆、不道、叛逃、不孝顺等。
可以说,这些罪都是难逃死刑的重罪,也充分说明了明朝与其他封建朝代一样,对道德伦常的要求非常严格。与现代法律不同的是,明朝律法同样讲究“刑不上大夫”,社会阶层较高的人群有“特殊待遇”。如“八议”中的八种社会角色,就可以在明朝法律面前享受特权。
他们分别为:皇亲国戚、皇帝的旧相识、功臣、贤臣、能臣、勤臣、高官(通常为朝官三品以上、地方官二品以上)以及国宾。而在这八种人中,又因其阶级不同,而能享受到不同的待遇。这八种人若是触犯了《大明律》,首先,普通的司法机构是无权审讯的,需上奏朝廷,听从皇帝发落。相比于元朝,文武官员的特权有所下降,但是,仍有高官能享有特权。
其中,《吏律》是《大明律》中的重要部分,这一部分主要规定了明朝官员们的职能以及职责,其他朝代也有相关约束官员的例律,但是,明朝《吏律》中有几处不同,例如:“文官封侯”、“官员专擅”、“结交党羽”、“结交宦官”、“私自更改律法”这些都是明朝律法中特有的死罪。
从这些罪名中我们能看出,相比于其他朝代,明初朱元璋统治时期君主集权已初现端倪。
《户律》涵盖的范围极广,从人口、宗族、田产一直到商业、赋税、市场都有条目,针对每个方向又细化出若干条目。从经济相关的《户律》中能体现明朝时期的商业特点,除此之外,土地、赋税等部分十分有明朝特色。
例如:明朝时期百姓可以私自拥有土地,并且,不限制拥有土地的数量,但是,严谨瞒着自己的土地数量而不上报;土地买卖也是被允许的,但是,禁止私下交接,双方在买卖过程中一定要走程序,先交接税契,随后再过户,并且,明令禁止除买卖土地外的兼并行为。
《大明律》虽然有很多地方参照了《唐律》,但是,在经济相关的罪行则比唐律处罚更严重。此外,《大明律》还规定了平民百姓禁止拥有奴隶,而地主则禁止随意差使佃户抬轿子,佃户对地主只需行兄长之礼。
《礼律》则约束了明朝百姓的礼仪,对于老百姓对天地、君王、官员、亲属之间的礼仪有明文规定。总的来说,触犯《礼律》的后果相比于其他刑律并不算严重,但是,其中也有几项掉脑袋的大罪。例如:阻拦参加朝见的官员、阻挡官员上奏、假借邪神妖言惑众等都属大罪,其他失礼行为则惩罚稍轻。
草根出身的朱元璋非常重视法律的修订,《大明律》虽然不是朱元璋亲自修撰的,但其中则容纳了他一辈子“劳心焦思虑患防微”的人生经验,洪武皇帝对《大明律》中的每个字都是铢锱必较的。可以说,《大明律》就是朱元璋保障自己儿孙维持朱家统治的法宝。
在颁布了《大明律》后,朱元璋诏曰全国各个阶级学习新律法,希望能够通过《大明律》的宣传和学习,令天下百姓服从朱家的统治。并且,他还于洪武十八年颁行《大诰》,二十一年又颁赐《大诰武臣》,其目的就是:通过律令的教育和宣传,以使广大人民服从封建统治。
可以说,《大明律》是明朝时期的主要法典,它是中国法制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法典。这部大法不仅继承了明代以前中国古代法律文献的历史优点,是中国古代法律编纂的历史总结,而且下启清代乃至近代中国立法活动的发展,为中国近现代的法制建设提供了一些宝贵的借鉴。
参考资料:
【《大明律》修订始末考、《大明律》与明代礼制以及相关问题、 《大明律》之特点琐谈】
版权声明:本文由和爱精英学习网发布,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。